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老屋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02 阅读量:

人生有许多事情都是因为瞬间的失去,方知它的珍贵。当你渴望拥有它的时候,心中时常激起一份厚重的怀念。

我从小就出生在盐圩下,因此对于家乡的老屋至今感情很深。随着徐圩新区的开发,大片的盐田已被征用。圩子里的老屋所剩无几,要想在徐圩的盐碱地上看到老式的两间石头到顶的瓦房很难见到,只能靠记忆来回放它的价值。

如今的盐场人,全部住进新式的多层小楼,告别了低矮潮湿的老屋,幸福的徐圩人漫步幸福家园广场,夕阳西下,各种健身操随着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幸福滋味涌上心头。

想起老一辈盐场人居住原始味道的丁头舍。那是盐场人唯一的住房,一家人挤在一间或两间丁头舍里。丁头舍挡挡小风、避点小雨尚可,稍微大点风雨便满地生水,四面透风。圩子里的人们长期住在里面,得风湿性关节炎是常有的事。就是当时的居住环境仍然奔波在百里盐滩上,收放卤水,种盐收盐。

我记得家里原有两间石头到顶的瓦房不够住,圩子里的人们齐心协力自已动手该盖起了茅草屋,但是遇到雨季天时,总是担心墙面被雨水冲倒,雨过天晴后开始进行维修,因为六七十年代住房都是国家提供的,收入也低根本想到自已建房。

家中六口人住上两间瓦房,一间配房,再有一间就是自已建的茅草屋,两个姐姐住一间,我和大哥一间,母亲和父亲住在自建的茅草屋,虽然简陋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那个时候的厨房叫“小锅屋”,家家户户都有两口烧草锅,。曾记得每逢春节,都会到工区找点报纸作为现在墙纸,因为圩子里气候十分潮湿,把报纸糊在墙面不会掉灰。地面每逢雨季四处冒出水珠,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盐场机建部门到了夏季就开始统计房屋维修计划,由于父亲是生产组长共产党员,因此这样的好机会总是让于其它人家。直到如今母亲还提起这事,什么事情迁就点也就很快过去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如今圩子里老屋已经不在,徐圩盐场关爱民生政策普及圩子里的每一个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成现实。上下班有通勤车,交通四通八达,来往市区近在眼前。小区的条件与城里一样,物业管理到位,树木成行,网络设施齐全。看看如今的住房条件,那是几代盐场人奋斗的结果,球友会体育(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要时刻坚守初心,珍惜当下幸福生活,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用优异的业绩回报企业。(杨波)